王志清(退休)-尊龙凯时最新

发布者:曹炎发布时间:2016-09-21浏览次数:1681




 王志清  南通市人,巨蟹星座,属蛇,2000年引进高校,2003年评聘为古代文学教授,2005年聘为硕士生导师,亦诗亦论,且古且今,主攻唐宋文学及文学评论。现为南通大学古代文学唐宋方向学科带头人,南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所所长,南通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;学术兼职: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,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,中国赋学会特邀理事,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、世界华文诗人学会理事等.


  已在商务印书馆、人民文学出版社、北京大学出版社等,出版专著(包括主编)20部,代表著《纵横论王维》《盛唐生态诗学》《唐诗十家精讲》《散文诗美学》等。


  已在数十种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,主要学刊有《文学评论》《文学遗产》《民族文学研究》《北京大学学报》《中国比较文学》《河北学刊》《江海学刊》《中州学刊》《天津社会科学》《江苏社会科学》《学术论坛》《南方文坛》《鲁迅研究月刊》以及《东北师大学报》《深圳大学学报》《东南大学学报》等。其文章被《新华文摘》《高校文摘》《报刊文摘》《唐代文学年鉴》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多次转复。


  其学术影响主要在王维研究上,已经发来王维研究的单篇论文40余篇,出版专著一部。傅璇琮先生认为其“学术视野也较开阔,特别是在王维研究上另辟蹊径”。霍松林认为其王维研究“探微抉奥,胜义纷呈。视角新颖,论析精密,新意迭出”,具有“拓土开疆的意义”。原王维学会会长陈允吉教授称其著“与近几年来问世的王维研究论著相比,不论在广度与深度上本书都见出自己的优势。”另:原王维学会会长陈铁民先生撰文认为其盛唐生态诗学“开辟了一门新学科”。中国鉴赏学会会长徐应佩先生撰文誉其为“研究当代文赋第一人”。


  其文学创作,以散文诗影响较大;近来涉猎旧体诗赋创作,在《中华辞赋》等刊物发表作品。

  评介其学术研究与创作特点的文章,散见于《文艺报》《唐代文学年鉴》《唯实》《东方丛刊》《东方文化周刊》《社会科学报》《古籍新书报》《中华读书报》《文汇读书周报》《全国新书目》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》《王维研究》(专辑)等,境外报刊亦有文章评介。


2000—2017年主要著作、论文统计:


2017年


著作:

唐诗别解(黄山书社2017.11

审美阅读(黄山书社2017.11

论文:

王维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误判(光明日报2017.1.16

柳宗元山水文之“奇”(光明日报2017.7.10

为什么说“盛世读王维”(光明日报2017.7.11

凝望美丽中国的生命图景(光明日报2017.10.31

医治当下文艺批评的“亚健康”(光明日报2017.4.10

骈文是身体美学在文学上的重要创获(《省思与突破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.7

罗长江大地系列散文诗之纵论(《创作与评论》,2017.3



2016年


著作:

白居易诗选(商务印书馆2016.12)

王维诗传(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.12)

论文:

沾溉与薪传:德本精神之于核心价值观(南通大学学报2016.1)

唐代军事文学中的王维表现(解放军艺术学院2016.2)

山水记:柳宗元生命哲学的诗意书写(柳宗元研究2016.1)

身体美学与骈语文体(铜仁学院学报2016.6)

文学史编写应从“细读”切入——以王维研究为例(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.9.5)

冬天到高原来看花(山东文学2016.2)

朦胧乎深邃乎(星星诗刊2016.3)

现代情绪的诗化场景(翠苑2016.5)

诗歌“口语化”前提应是诗、诗与非诗之别等4篇(扬子晚报)


2015年


《王维诗选》(商务印书馆2015.4版)

《王维研究(第七辑)》(齐鲁书社2015.11版)

吴文化对刘禹锡性情与诗歌的塑造(《安徽大学学报》2015.1)

吴风日渐与唐诗转型(《河北学刊》2015.4)

安史乱后诗歌中心南移与质变及其吴地诗歌生态(《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(第3辑)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.7)

《黑如白昼》与“天吴”、张力及其他(《名作欣赏》2015.7中旬刊)

走在还乡的深度里——夏寒故乡题材的散文诗评论(《中国文学》2015.5总期89)

我为什么这么定位耿林莽(《时代文学》2015.5·上半月刊)

零票与全票:耿林莽还是耿林莽(《香港散文诗》2015.6总期第四九)

散文诗:语言决定命运(《文学报》2015.5.5)中国社会科学网转

提倡大学生写点诗赋(南通日报2015.7.25)光明网转


2014年


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(《南通大学学报》2014第1期)

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疑义辨析(《江汉学术》2014第1期)

变与不变:耿林莽散文诗30年(《武陵学刊》2014第1期)

新诗如何建有体式——以沙白《水乡行》为个案(《中国诗人》2014第1期)

遥怜佳句箧中新——渔浦唐诗摭谈(《古典文学知识》2014第3期)

韩愈模仿《辋川集》刍论(《铜仁学院学报》2014第3期)

让人豁然开眼的全新文本(《西北军事文学》2014第4期)

强化散文诗语言节奏的“三化”策略(《湖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14第7期)

盛大的节日豪华的结集——跋《山东文学》散文诗专号(《山东文学》2014.九期下半月刊)

李商隐寄令狐绹诗之考论(《徐州工程学院学报》2014第5期)

骈文的积极介入与唐诗的主动参用(《中国古代散文论丛(3辑)》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.10)

王维问边河西与边塞诗风之新变(《唐代文学研究(15辑)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.9)

真学者更要敢于开展批评(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4.6.6)

“投票学术”要避免恶性误判(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4.9.15)

文艺创作不能辜负我们的时代与人民(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4.10.20)


2013年


文学史排斥旧体诗赋是一种文化偏见(河北学刊2013.1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第6期摘)

批评家缘何发不出最强音(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.6.3)

吴地对李白的精神重塑与诗歌造就(东南大学学报2013.6)

杜甫与李白:从单向崇拜到两星相曜(中华读书报2013.12.18)

渔浦唐诗与唐诗渔浦及其他(《浙东唐诗之路研讨会论文集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.8)

返观家园:王维的精神逃逸与灵魂拯救(《王维研究》学苑出版社2013,6)

王维诗歌盛唐接受的现实与意义(《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》,岳麓书社2013.12)

壮大之美和史诗深度——皇泯长篇散文诗浅论(散文诗2013.12)

钟子美的咏花诗(香港《文学评论》2013.10.总28期


2012年


东亚三国文化语境下的王维接受(中国比较文学2012.1)

美学与情性的两极差异:从《鹦鹉赋》到《白鹦鹉赋》(南通大学学报2012,2;北京大学学报文摘2012.3)

苏轼韵高而才高的诗美思想(苏州大学学报2012,4)

李商隐《九日》献疑(南都学坛2012.5;高校文摘摘要2012.6)

论傅璇琮的书序(宁波大学学报2012.1)

当下旧体诗词悯情书写的价值理性(武陵学刊2012.2)

挑灯常拾新鲜句——何永康七绝评论(文教资料2012.6)

立体而开放的研究景观——《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》评论(中国韵文学刊2012.4)

思想汁液的独饮与苦酿(文艺新观察2012.2,总期40)

哲思话语与精神美色(香港散文诗2012.4,总期43)

妙在繁花落尽时(《艺术鉴藏》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,1)

范曾辞赋的现代品格(范曾研究2012.1转载)

“代表作”制度且慢行(社会科学报2012,4,12)

百年回眸的文化自觉(社会科学报2012.7.27)

大树·旗帜·风向标(文学报2012,7.27)

批评家的自我救赎(文学报2012.8.16;中国社会科学等网转发)

新诗评论:怎的都不谈格律(文学报2010.11.15;中国社会科学等网转发)

解密无秘密可言的秘密(四川日报2012.3.30“文艺评论”版)


2011年


盛唐诗歌的极品——《次北固山下》赏析(《古典文学知识》2011,1)

深入浅出的技巧和境界——尚永亮《唐诗艺术讲演录》评论(《淮阴师院学报》2011,2)

盛唐盛世对王维及诗歌的造就(《南通大学学报》2011.3;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.4卡片;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11.6文摘)

李白与“金陵怀古”的集体无意识(《南师大文学院学报》2011,3)

《大历诗风》的诗学话语与文体意义(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11,5)

李白首开“金陵怀古”咏叹的特殊意义(《中国李白研究》2010-2011集,黄山书社2011.12版)

当今辞赋欲何往(《徐州工程学院学报》2011,6)

“一枝秾艳露凝香”——香港散文诗作家评论(《香港作家研究》第九卷,香港文学报社2011年8月出版,同见《香港散文诗》总40期,2011年10月出版)

不能用经济适用房招揽教授(《光明日报》2011,4,25)

谒嵩阳书院(《光明日报》2011,7,11


2010年

《次北固山下》的公信度研究(《北京理工大学报》2010,1)

“谪仙”自我:李白的认知错位和精神偏执(《宁夏大学学报》2010,6期)

缘何没有“王湾体”(《唐代文学研究》第十三辑,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,9出版)

长安文化的精髓与王维诗歌的经典性(《长安学术》第一辑,商务印书馆2010,11)

范曾辞赋的现代品格(《名作欣赏》2010,1期)

袁瑞良赋的美学特征(《扬子江评论》2010,5期)

当下辞赋之三忧(《中华辞赋》2010,第5期)

简笔精写“瘦身”文学史(《常熟理工学院学报》2010,1期)

诗情璧合史实的经营(《边疆文艺评论》2010,3期)

量身定做文学史(《语文教学通讯》2010,第11期)

强烈而执著的诗歌实验精神(台湾《葡萄园》诗刊2010,秋季号,总187期)

《老君山赋》全在意胜(《牡丹》文学月刊2010,12期)

踏歌欢乐中国行——《华夏踏歌》评论(《词坛》2010年4期)

只是征行自有诗——《诗文歌词集》评论(香港《文艺报》总期第三十二,2010,1,1)

散文诗:最不可或缺的是自由精神(《梧州学院学报》2010,第5期;《中国诗歌》2010,第12期)

微型文学史评介(《文汇读书周报》2010,1,15)

报告文学写作的危机与拯救(《文学报》2010,11,25)


2009年

评董乃斌《文学史学原理研究》(《文学评论》2009.2)

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——改革开放三十年唐诗研究综述(《深圳大学学报》2009.2

诗学“以德为本”的价值理性(《河北学刊》2009.5)

王维:应制七律第一人(《文史知识》2009.1)

王维诗美适度原则和中节控制(《福州大学学报》2009.5)

金陵怀古第一诗(《古典文学知识》2009.6)

盛唐盛世的诗歌经典(《南通大学学报》2009.5)

改革开放30年唐诗研究的态势及走向(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》2009.1)

范曾的“三恋”情结(《华夏纪实》香港2009.1)

长安文化的精髓与王维诗歌的经典性(“长安学丛书”《文学卷》陕西师大出版社、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)


2008年

宗杜论诗:元好问的意义与局限(《民族文学研究》2008.4)

从《中兴间气集》看盛、中唐之交的王维接受(《文学遗产》2008.6)

王维“歌诗化”的自觉(《吉首大学学报》2008.6)

怎样拯救堕落的文艺批评(《探索与争鸣》2008.8)

论苏轼“诗主理”与“主理诗”的理性自觉(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》2008.3)

灵魂之舞的自由维度——王充闾大散文及其散文观研究(《南方论坛》2008.5)

王维友情诗的“遥想”写法(《名作欣赏》2008.5)

黄山为辞兮黄河为采——袁瑞良辞赋荐读(《名作欣赏》2008.9)

王维的生态观及其诗的生态形质(《江汉大学学报》2008.5)

“黍离”之悲与“蒹葭”之愁——《听雨》与《乡愁》的相似性比较(《文学界?人文》2008.9)

古代文学“应用”研究的范式——评吴在庆《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》(《文汇读书周报》2008.11.7)

《散文诗90年》:跨越百年的巡礼(《出版人》2008.6)

《王维论稿》评论(《唐代文学年鉴2007》,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,3出版)

《唐代文士与唐诗考论》评论(《唐代文学年鉴2007》,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,3出版)

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(《唐代文学年鉴2008》,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.10)

王维的生态观及其诗的生态形质(《唐代文学研究12》,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.10)


2007年

陆游“史笔山水”的写实品格和形态(《中州学刊》2007.5)

《闲情赋》之于“宫体诗”的影响考论(《贵州社会科学》2007.7)

焦躁的叩问——王充闾及其散文之美学观照(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7.2)

彻骨真爱的血性投入(《名作欣赏》2007.1)

人生焦虑演衍的自恋情怀(《名作欣赏》2007.4)

大巧之拙不工自工(《名作欣赏》2007.6)

《闲情赋》的费解与新解(《名作欣赏》2007.10)

王维“闲适”的生命精神与诗歌旨趣论(《南都学坛》2007.1)

“后王维”时期的王维接受(《唐都学刊》2006.6)

王士桢诗学的“救弊”思想内核(《南通大学学报》2007.5)

新锐、理性的批判精神——评论《核心期刊》(《社会科学报》2007.1.)

《我的海南岛》再版序言(香港《华夏纪实》2007.3/4合期)

生活处处皆好歌(《词坛》2007.6期)

自适度情境而直切内心的诗性求解(《徐州教育学院学报》2007.3)

张謇开发思想研究综述(《张謇研究百年回眸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.10)


2006年

美在和谐:《山居秋暝》新解(《文史知识》2006,11)

盛世选本的盛世形态——《河岳英灵集》、《唐贤三昧集》二选本之共性研究(《山东师大学报》2006,3)

盛唐的盛世和谐特征及其内涵考察——兼论盛唐诗人的休闲状态和山水情(《吉首大学学报》2006,5)

刘长卿山水诗的盛唐面目(《殷都学刊》2006,2)

刘长卿归属盛唐山水诗派的理由、意义及其它(《南都学坛》2006,4)

蓝海文新古典主义诗学的核心及其“潜诗学”特征(《南京邮电大学学报》2006,1期)

以诗性与哲意为诗歌命名——沙白新作《八十初度》组诗之评论(《南京理工大学报》2006,2期)

道学视阈的王维阅读(《南通大学学报》2006,6)

为真情招魂:散文诗最好方式的自救(《西华大学学报》2006,6)

以歌释诗:切入唐诗原创本体的研究(《徐州教育学院学报》2006,2)

作家的困境当归咎于作家自己(香港《华夏纪实》2006,3期)

美妙的山水协奏:袁瑞良赋论(《光明日报》2006,11,10,7版)


2005年

人性与诗性的急转弯:沈宋贬诗与盛唐先声(《学术论坛》2005,5)

盛唐城市化进程与诗歌的回归主题(《东北师大学报》2005,1)

“弃”之稳否辨:《赠孟浩然》与《岁暮归南山》之讨论(《名作欣赏》2005,2)

王维追步楚骚的美学意义(《唐都学刊》2005,2)

魏晋骈赋的文体性质及其意义(《南通大学学报》2005,1)

魏晋骈赋的文体性质及其美学意义考论(《中国中古文学研究》学苑出版社2005)

《唐诗创作与唐诗传唱关系研究》评论(《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5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)

为当下基础教育号脉的勇力——读《基础教育的战略应对》(《南通大学学报》2005,3)

赤子心肠血性文章(《新教育》2005,5)


2004年

“王维模式”的文化诠释(《深圳大学学报》2004,1期)

“美不自美”:中唐诗美的人类自我中心观特征(《江淮论坛》2004,6)

“美在自美”:盛唐山水诗美观的生态本位特质(《内蒙社会科学》2004,4期)

盛唐休闲风气与诗人的别业创作生态(《北方论坛》2004,3期)

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阐释(《贵州社会科学》2004,6)

孟浩然诗水意象解密(《山东师大学报》2004,5)

盛唐山水诗派的语言策略(《延边大学学报》2004,2期)

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与自然品藻(《南通师范学院学报》2004,2期)

审美时间中的生命体验:王维时间意识论(《南京理工大学报》2004,1期)


2003年

芙蓉论诗与谢、王山水(《东北师范大学学报》2000,3期 )

王维美学观的客观唯心主义特征(《学海》2000,3期 )

佛禅“自性”与盛唐精神及山水诗形态(《甘肃社会科学》2003,4期)

盛唐山水诗“派”的特殊生态(《东方论坛》2003,4期)

接受期待与盛唐山水诗的文化生态(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03,6期)

盛唐的文化策略与山水诗派生态(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3,5期)

自然环境的生态优越与盛唐山水诗派的生态取向(《东北师大学报》2003,5期)

《野草》的文体颠覆与辨证(《鲁迅研究月刊》 2003,9期)

审美时间中的生命体验:王维时间意识论(《南京理工大学报》2004,1期)

王维文学史地位之浮沉的反思(《南通师范学院学报》2003,3期)

现代诗学创建的人文品格(《东疆学刊》 2003,3期)

张謇的戏剧观及其实践意义(《广西社会科学》2003,5期)

张謇书法的实用精神与美学性格(《长春师范学院学报》2003,1期)

香港散文诗的艺术实力与生命精神(《香港散文诗报》2003,1期)


2002年

文学批评性情参与的学理依据(《江海学刊》2002,2期)

中国文学批评的德本精神及本体意义(《东北师大学报》2002,5期)

盛唐山水诗群落的自然生态观及生存状态(《学海》2002,4期)

从王、孟诗交看二人性情之差异(《贵州社会科学》2002,3期)

寻找学术上的对话平台(《南京理工大学报》2002,3期)

体合天地之心的诗美追求(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》2002,4期)

文学批评的现实语境与本土化策略(《南通师范学院学报》2002,4期)

贴近生活的艺术样态(《文艺报》2002、5、14)

美丽的林子美丽的《给他》(《当代诗坛诗学季刊》香港,2002第33期)


2001年

“思无邪”诗学模式的审美缺陷及负面效应(《南通师院学报》2001,3期)

王维哲学思想三教兼综的特征(《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》2001,2期)

直彻心源的生命感动(《南京邮电学院学报》2001,3期)

王维人生哲学中的虚静内核(《王维研究》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)

善性理性的诗化形态(《贵州民族学院学报》2001年第3期)

外向视角的情感体认(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》2001年第1期)

当下散文诗到底缺什么(《云南文艺评论》2001,6期)

写出生命的爱意(《人民日报》大地副刊,2001,8,25)

寂寞状态的生命独语(《中国文化报》2001,4,19)

理想与诗性的生动交契(《中国人事报》文学评论版,2001,3,27)

渴望深度(《人民法院报》文学评论版,2001,5,23)

文学批评请多自重(《人民法院报》文学评论版2001,9,12)


2000年

芙蓉论诗与谢、王山水(《东北师范大学学报》2000,3期 )

王维美学观的客观唯心主义特征(《学海》2000,3期 )

以还乡精神构筑理想家园(《江苏教育学院学报》2000年1期)

精彩纷呈的动态结构:《唐代美学史》评(《南京理工大学报》2000,3期)


1990—2000部分作品


论文(古代)

陶潜与陆游比较研究(《华东理工大学学报》1992,2期)

清于月出初三夜澹似汤烹第一泉(《上海教育学院学报》1992,2期)

陆游山水诗:狂与逸的交渗协和(《徐州师大学报》1993,3期)

离情别绪的物质化形态(《中文自修》1993,3期)

山水诗中物的心态化试论(《人文杂志》1993,1期)

王维的金戈铁马审美模式研究(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》1993,3期)

王维边塞诗:雄悍逸放的人格塑型(《晋阳学刊》1994,2期)

诗与禅交相交替的深刻契合(《四川教育学院学报》1994,3期)

同是逸气横清秋:从陆游山水诗看王维的影响(《中州学刊》1995,4期)

心物冥一的庄禅精神(《东北师大学报》1995,6期)

从斜阳意象看王维的悲剧情结(《徐州师大学报》1997,2期)

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(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》1997,2期)

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(《江苏社会科学》1998,1期)

歧异两极的心象构造(《东北师范大学学报》1998,2期)

向善灵魂的深重叹息(《东岳论丛》1999,4期 )


论文(现当代)

中国审美教育的传统特征及现代态势(《四川教育学院学报》1992,1期)

当代散文诗之审美观照(《宁夏社会科学》1990,5期)

报告文学功利性的美学价值(《宁夏社会科学》1991,2期)

意象化:当代政治抒情诗的美学自审和选择(《宁夏社会科学》1992,3期)

文艺审美情趣低下化现状之讨论(《唯实》1993,3期)

诗歌的现实情绪在传统积淀上的叠印(《江海学刊》1993,5期)

活泼而自由流淌的绿意(《贵州民族学院学报》1993,3期)

新诗形式建构的中和抉择(《诗刊》1997,5期)

感觉孙重贵(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》1998,5期)

辉煌颤栗的生命感动(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1999,6期)

属于孩子们的纯情(《文艺报》1992,1,11)

彦加散文诗研究现象散论(《文艺报》1993,12,11)

还乡与理想家园(《文艺报》1998、11、4)

还乡精神与理想家园(《文艺报》1997,11,4)

贴近生活的艺术样态(《文艺报》2002、5、14)

人性深度的真实示现(《文艺报》1998、4、9;《青海湖》1998,4期)

清纯淡雅的灵魂气息(《文学报》(香港)1999,4月号;《作品》7期转发)









网站地图